社區小故事

頂庄、下庄新厝內、外蒙古崁頂、溪底土崙公路局站牌連體榕

頂庄、下庄 頂庄、下庄以台糖五分車鐵路為界,北邊稱頂庄,即現在第二鄰所在地。南邊稱下庄,就是現在第三鄰所在地。是早期饒平厝精華地區,居民以張姓為主。

「新厝內」及「外蒙古」 先民來台後,部份張姓族親,在舊清水溪北岸定居創建部落,戊戌年大水災,舊清水溪岸崩潰,居民搬到離溪岸較遠處(即第一鄰現址)重建家園,稱為新厝內。民國五十年代,新厝內因離村中心較遠,交通又不便,當時的警勤區胡警員,將新厝內稱為外蒙古,黃執先生擔任鄰長久又認真,村民稱他蒙古王。

崁頂與溪底 溪底與崁頂是一種相對說法,以舊清水溪北岸為界,岸北地勢較高,地質為壤土,土地肥沃,適合農耕。頂庄、下庄都在崁頂,岸南是舊清水溪溪床地勢較低,所以稱為「溪底」。

土崙的由來: 清末,泉州人和漳州人,因買賣時起衝突,在清明節和三月節之間,漳州人至大陸向清朝政府討救兵,清兵從鹿港登陸,卻由泉州人接至北斗駐紮,而當時該土地上有許多竹叢,雙方人馬聚集竹叢下對峙,清兵以為雙方拼鬥,於是開炮轟打,雙方死傷慘重,後來將無後代者就地埋葬(即活動中心旁隆起的土堆),當地居民為避免他們的屍骨曝曬,村民就由田裡挑來了許多田土覆蓋,於是就形成了「土崙」。

罕有的兩個公路局直達車站牌:  饒平村中山路與光復路交叉處,設有停靠直達車的田尾站;後來公路局在二號溪底,設有公路新村,供公路局員工居住,又加設停靠普通班車的饒平站,後來乘客增多,由當時公路局員林站站長蔡茂順先生(公路新村居民),大力爭取,升格為停靠直達車車站,在當時一個村里內相距不到二公里,設有兩個直達車站,罕有情形。

連體榕樹由來:民國六十七年,土地公廟第二次翻修後,村民王辛金先生所擁有在土地公廟後面的一棵老榕樹,被颱風吹倒,不久長出了氣根,形成了樹幹,而原來老樹頭被人挖走。新樹幹在原來地方,長成馬形,形成連體榕樹,成為地方的特色